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城市人文精神提升
———以贵阳市为例
■ 王晓丹
摘要:城市人文精神是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魅力所在。贵阳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但城市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详细分析其缺失原因,并探寻城市人文精神提升的可行性路径,可为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明城市;人文精神;文化底蕴;贵阳市
一、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不仅包括经济高速增长、政治昌明廉洁、城市环境优化等方面,还应包括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 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人类文明或人类文化。人文精神往往通过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是人类文明的本质体现。 城市人文精神是指建立在整个城市文化底蕴基础上的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魅力所在。 城市人文精神渗透于城市的 “硬件”与“软件”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城市的直观形象与景观特色等有形物质体现出来;二是通过一个城市的组织制度、 市民的行为文化等体现出来;三是通过市民的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价值标准等观念和心理层面体现出来。塑造城市的特有气质与灵魂,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若一个城市缺乏人文精神,则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即使可能会有暂时的繁华与喧嚣,但终将经不起历史岁月的打磨。
二、文明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在创办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市民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贵阳市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即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践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虽然贵阳市民的居住环境、社会文明风气从整体上均已朝良性发展,但城市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历史积淀的断裂和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的地形地貌、居住形态、建筑遗址等是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展示了城市的生活、人情、风貌等精神文化特质,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使得一个城市的历史能够保持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 然而,这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记忆,却在大规模的城市扩建或旧城改造中迅速消失。 贵阳市喷水池是许多贵阳人咿呀学语就能记住的地名,从明清时代贵阳城的北门,到民国时期的铜像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喷水池,是贵阳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中心,但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曾经风光一时的喷水池环岛却如烟尘散去, 对于一座走向现代文明的城市来说,无疑不是城市历史的断裂和城市记忆的消退。
第二,城市面貌的趋同化与媚俗化。 城市的面貌地体现于城市建筑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时代特色的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富有独立个性和竞争性的关键所在, 但如今众多城市一味地跟风模仿,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底蕴、个性魅力却悄然逝去。 如许多城市花巨资修建了众多大型综合商场、 高层建筑、音乐喷泉、高档商务区等,虽然城市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可城市景观建筑却日益趋同化,差异性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特色逐步丧失,城市因失去灵魂而逐渐成为空壳。 除了趋同化之外,有些城市的格调则是一种媚俗的选择,或是缺少文化底蕴的假仿古,摧毁传统历史文化品牌;或是追风似的仿欧式建筑,把奢华作为美观的标志,求外观的豪华、精美、显贵,这两种审美怪圈所展现出来的毫无特色追求的城市建设,难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三,人的异化与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人是自然的客人,却是城市的主人,大自然可以没有人而存在,城市则不能离开人。在今天城市建设与美化的实践活动中,“城市异化” 日益严重的背后亦隐藏着深深的“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不仅表现在人际关系的淡薄、冷漠方面, 而且表现在市民道德素养的缺失等方面。少数贵阳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贵阳文明城市的形象,如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有的人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在文明出行方面,有的人乱穿马路、在公交车站插队,有的机动车驾驶员抢道、占道、违章停车等;在爱护公共设施方面,有的人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画、故意损坏等。 这些个体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劣根性,而且影响着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程度。 此外,城市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逐渐被边缘化。如在城市扩建和改造的过程中,无视居民物权的野蛮拆迁行为时有发生,且拆迁赔偿安置费用很低;大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居无定所,或是“居者无其屋”,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和贫困化已是普遍现象,这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缺乏对弱者的真切关怀与平等的城市精神文化。
三、文明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道德规范等方面深入分析城市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首先,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延续。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人文精神建设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积淀过程,需要文化的不断滋润,所以不会像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部分城市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忽视了人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忽视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延续,致使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失衡。其次,盲目照搬模仿,缺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有些城市盲目追求一致性、趋同性,而将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这不仅忽视了城市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尺度,而且忘却了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自觉意识,未能凸显出自身的独特性。“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一个城市所独具的人文特色和人文特质,才能使其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再次,公共道德规范弱化,市民文明素质缺失。道德是一种依靠人内心信念和习惯起作用的非强制性力量。公共道德规范只有当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个城市若正处在转型或跨越发展时期,公共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内化于每个市民心中, 没有落实到他们的自觉行动之中,就容易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造成社会生活混乱。最后,在现实关照层面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尊重。在现代性城市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显然不够,缺乏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弱势群体的生活、住房、教育、户籍等基本生存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限制他们在一个城市的融入程度。如果一个城市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关怀, 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也谈不上长足发展,毕竟不是以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的。
四、文明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提升策略
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多管齐下、综合调控,才能向更高水平推进。第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文明城市建设中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从根本上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为只有深入挖掘蕴藏于历史中的精神基因,才能使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具有浓郁历史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可以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巨大吸引力,才能彰显城市精神的魅力[4]。 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王学圣地”阳明洞以及贵阳市区的阳明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阳明文化;而今天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正是对贵阳传统阳明文化进行历史挖掘的结果,这种重新塑造的现代精神在推进贵阳文明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价值。 因此,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保护、传承各种文化遗产,有助于人们追忆历史或思考未来,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人文精神。
第二,营造城市人文活动中心,推动社区文化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城市人文精神的核心目标就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城市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关注文化的发展,就要营造一个城市人文活动中心,建构一个“生成性的空间”。 在这个中心或空间中,人性尺度、人文关怀是主宰力量。因而,可采用休闲娱乐、时事政治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工业文明的“隔膜”留给现代人的隐痛;并借助现代媒体网络,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逐步将人文精神融入市民的生活与心灵。 同时,还要加强精英文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每个市民的思想和行为都得到强化, 将城市人文精神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市民素质,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更好地促进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与提升。
第三,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本土生态文化产品。贵阳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城市竞争力方面意义重大。贵阳市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领域:以红军长征文化遗迹和贵阳其他革命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红枫湖、百花湖、天河潭、南江峡谷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贵阳情人谷、开阳县清龙“十里画廊”等乡村旅游资源;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贵阳文昌阁、甲秀楼、贵阳阳明祠、修文阳明洞等历史文化资源;青岩古镇等生态民俗文化资源。 全面整合这些旅游资源,打造本土生态文化产品,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一定的名牌效应, 可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为提升贵阳城市人文精神贡献力量。
第四,强化人文关怀的舆论环境发展,以平民视角关注、保护弱势群体。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其对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息息相关,越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现代城市,对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就越高。 评判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能否帮助市民找到精神家园,能否使全体市民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以平民视角关注、保护弱势群体,要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自由迁徙权等基本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在城市设施、城市保障等方面实行人性化设计与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让市民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努力创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氛围。
第五,发挥政府的主导、调节作用,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组织从整体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其中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同时也需采取适当的调节手段激发城市居民的积极性,才能使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政府虽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可探寻长效运作机制, 如与地方高校合作或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充分发掘在提升城市人文精神方面的巨大潜能。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鲍宗豪.城市精神文化论[J].学术月刊,2006(1).
[2] 梅伟霞.我国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反思[J].中共贵
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6).
[3] 陈蔚.基于文明城市的市民文明素质审视[J].邵阳学院学报,
2009(10).
[4] 徐静.文明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弘扬[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1(8).
[5] 秦文.提升城市人文软环境的策略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
报,2010(7).
— 146 —